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20|回复: 0

聚银公司聚氨酯研究所李小利:在注重细节中提升工作品质

[复制链接]

4万

主题

417

回帖

17万

药卷

库管员

积分
177007

积极分子热心同行学习达人共同进步爆破达人雷管达人炸药达人

发表于 2013-1-25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3/1/25  

聚银公司聚氨酯研究所员工李小利以《银光集团员工训条》中“做好事、做细事、做易事、贵坚持”为自己的工作准则,在工作中不断追求细致、极致,认真做好、做细每一件小事、细事,不断提升工作品质。从2007年起,李小利作为科研人员参与到了企业聚碳酸酯产品的开发、研究项目中。由于聚碳酸酯产品生产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能够寻找到有价值的技术文献、公开资料不多。面对技术“零基础”的尴尬,李小利与众多的同事一道,将参与项目作为自身充电、增智、拓能的重要渠道,一头扎进了科研工作中,见证了该项目的立项、批复、建设、试验等各项工作全过程。他利用一切机会查阅国外技术资料,学习聚碳酸酯生产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他深深地体会到,科研工作不仅要有创新观念,接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试验每一步都做好,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技术积累。他和同事们在不断坚持中,循序渐进、由小积大,攻克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合成聚碳酸酯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胶体,容易堵塞管线。李小利与同事们想尝试用石油行业常用的纤维聚结技术,让废水通过纤维床,分离胶体和水。思路有了,但是应用却困难重重。石油与聚碳酸酯的比重差异较大,这项技术能否收到理想效果,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只有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取得最好的证据。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为项目搜集到准确的试验数据,李小利每天工作12个小时,全身心地扑在了试验上。那些日子里,他的脑子里转的、眼前浮现的、手头上划着的都只有分离效率、废水流量等数据。李小利深知试验不仅是要证明技术可行,更重要的是要寻找到适合项目应用的极限工艺条件。“极限”两个字代表了无数次的细致试验。经过三天时间、上百次试验,极限工艺参数终于被找到,为聚碳酸酯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利支撑。2012年,李小利负责主持、研究TDI酸碱废水处理技术。为了掌握时间对活性炭吸附有机物效果的影响,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及时性和连续性,李小利在实验室中连续奋战30多个小时。项目研究成果出来了,废水化学需氧量达到了国家要求,但是如何才能让研究成果得到行业、国家认可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李小利和他的同事面前。一般情况下,国家对废水化学需氧量测定有一整套标准方法,但是TDI废水却有其特殊性——其中含有大量的盐,一般的测定方法都会受到影响。去哪里寻找一个不受含盐量影响又能够准确测定废水COD含量的检测方法呢?李小利查阅了50余篇行业及国家标准,选定了检测法。经过试验,该检测方法不受含盐量影响。就在项目组成员满心欢喜,认为大功告成的时候,李小利拿起表单,习惯性地再一次审视所有试验数据,突然发现了一个细节——该检测法测定的废水化学需氧量与废水实际化学需氧量有偏差。经再次分析,原来该检测法对有机物测定准确度不足。李小利又一次将头埋进了海量的文献中,最终他寻找到了中国环境标准中提供的氯离子矫正检测法,该项目还获得兵器工业集团QC成果一等奖。他在研究过程中撰写的《TDI生产过程中含盐废水的处理方法》也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受理。
原文网址:
  1. http://www.yghg.com.cn/zf11_news.asp?id=1756
复制代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爆破库

GMT+8, 2025-4-25 06:22 , Processed in 0.06378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