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库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94|回复: 0

乐在其中尽显七彩人生——记银光集团退休老领导、集邮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思俭

[复制链接]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7万

药卷

库管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6957

积极分子热心同行学习达人共同进步爆破达人雷管达人炸药达人

发表于 2013-4-24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3/4/24  
人物简介:张思俭,男,汉族,中共党员,1934年10月3日出生于上海市嘉定县,195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是银光集团第一批大学生与建设者,曾任805厂副厂长、总工程师等职务。1989年晋升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爱好集邮,现任白银市集邮协会副会长、白银市老年集邮联谊会会长、银光集团集邮协会常务副会长。
4月20日,张思俭老人在八秩华诞之时,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对集邮的热爱、对企业的拳拳赤子之心,以46万文字汇聚成《乐在其中》集邮文集,分享自己七彩人生。
苦中作乐,投身国防事业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批风华正茂、满怀一腔报国热忱的大学生,从五湖四海来到银光集团,在一片待开垦的黄土地建设起企业的第一条生产线,张思俭就是其中的一名。那时的银光,办公室和宿舍全部加起来只有48栋平房,所有的厂房也仅仅打了个地基。忆起刚到银光集团工作的场景,张思俭老人感慨颇深:“兰州到白银眼见的都是光秃秃的山,红砖小平房是最好的建筑。当时吃水难,需要到远处拉。拉上来的水和黄泥浆差不多。我们每天早晨用脸盆接上黄泥浆,沉淀到晚上才能用。但是,当时并不觉得苦,反倒觉得工作生活处处都有乐趣。刚到企业连床铺都没有,我们把办公桌拼起来当床,几个小年轻挤在一起,每天在办公桌上爬上爬下,非常有意思。”
刚到企业不久,弱冠之年的张思俭和其他同行们就遇上了持续三年的全国性自然灾害,食物定量一减再减,但是艰苦的条件并没有消磨掉他们建设祖国大西北,把青春献给祖国兵工的信念,反而用更坚强的毅力专注于企业建设。
1965年,企业第一条军品生产线建成后,废酸处理生产线也投入使用。由于当时使用的是前苏联设计的电滤器,设备结构复杂、体型笨重,不便于安装和维修,严重影响废酸处理生产线施工进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思俭主动参与到改善工作中,深入考察、设计,经常饿着肚子忙到深夜,最终在当时的8号生产线上应用文丘里管替代电滤器去除硫酸雾,获得了成功。他还与同事们合力将8号生产线原有的真空干燥方式改造为设备更简单、工作更高效的热风干燥方式,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和能耗,该项技术沿用至今。
堪当重任,参与二次创业
回首那段艰苦创业的日子,时光飞快。转眼到了80年代,为了发展民族聚氨酯产业,企业争取到了国家“七五”计划重点项目——引进年产2万吨级的TDI生产线,并决定由张思俭负责项目筹备工作,开展前期调研与技术、合同谈判。参与并负责TDI项目一系列技术性工作,是张思俭大学毕业后从事化工技术研究,遇到的难度最高,最为复杂的工作。第一次技术谈判在北京,先后参加投标的有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多国外商,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张思俭明白身上的担子很重,他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广泛收集、调研外国企业TDI生产技术。由于加班频繁,他每天中午和晚上回到招待所时,经常过了饭菜的供应时间,只能喝白开水吃饼干充饥。在合同谈判中,张思俭在优先考虑技术先进,服务上乘的前提下,坚持企业利益,寸步不让。谈判中有的外商行为过激,甚至拍着桌子大声咆哮,但是他的态度始终不卑不亢,把握有度。在与同事的共同合作下,终于成功签订了设备引进合同,收获了一份喜悦。
1988年,张思俭被企业送往美国盖斯马公司学习TDI生产、管理技术。此次外出学习让他开阔了眼界,真正接触到了先进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水平,切实感受到了我国TDI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自己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学习期间,他每天收集盖斯马公司TDI生产管理制度,记录现场的安全措施和所有的安全警语。他白天学习,晚上整理笔记,消化吸收当天的学习内容,还不时组织一同参加实习的同事互教互学。在学习中如果发现TDI项目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时和企业联系,制定补救措施。1989年,TDI项目外国引进的设备进入试车阶段。当时,由于企业技术人员、一线员工操作经验不足,多次试车失败,外国专家断言,“只要他们一走,设备不出三天就要趴下”。为了给企业争一口气,张思俭全身心地扑在了开停车技术攻关上面。他将在盖斯马学习的技术向所有技术人员无私传授,并与大家不分昼夜地思索、讨论开停车的技术难点,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使设备运行正常。仅仅过了一个圣诞节,外国专家得知这一消息后,由衷地赞叹:“中国人了不起。”1990年3月,TDI生产线生产出合格产品。当无色的TDI产品流入采样瓶时,张思俭激动地流出了热泪。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为羞耻。”张思俭全身心地投入祖国国防建设中,将自己的生活、事业与企业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乐于享受工作中的每一次成功,每一段奋斗历程,由衷地为能够伴随企业成长、目睹企业持续发展感到幸运和高兴。
晚年集邮,方寸世界显精彩
谈起集邮的乐趣,张思俭老人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喜欢收集各种邮集书籍、订阅集邮报刊,并在传统集邮的基础上,探索编组专题集邮。从1999年开始,平均一年一部专题邮集,其中《邮票上的邮票》《光辉历程》《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人生纪事》等多次在国家、省市邮展获奖。
张思俭认为,集邮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他不断尝试新的集邮方式。2005年,古稀之年,张思俭老人编组了《人生纪事》和《我和我的祖国》两部邮集,刚好恰逢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举办的“首届网络一框邮展”,新的集邮方式和邮集展示方式,立刻引起了张思俭的兴趣。网络集邮离不开电脑,已经年过70的他,立刻购买专业书籍、向朋友求教,学习电脑使用技巧和软件应用知识,坚持每天用电脑记日记、写邮文、查找集邮信息。由于家里的电脑型号偏旧,上网速度慢,容易死机,张思俭便每天前往白银市图书馆上网。没过多久,他就能熟练打字、写文章,还掌握了电脑排版编辑技术,亲手完成了《乐在其中》集邮文集的文稿编写和排版,并在甘肃省集邮爱好者论坛上开设了“张思俭文库”,成为甘肃省参加全国网络邮展的第一人。
张思俭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企业发展的参与者推动着。他认为,退休仅仅是将工作从台前转向了幕后。在集邮过程中,张思俭萌生一个想法:如果能将企业发展的大事制成企业纪念封,既有很好的历史纪念,又对发展员工集邮,弘扬企业文化和集邮文化具有推动作用。于是,他开始收集相关资料,与银光集团集邮协会会员共同策划、设计纪念封。银光集团领导得知他的想法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还参与了纪念封的设计和撰文。最终,纪念封印制了9种,每种400枚。应企业要求,与外经项目有关的纪念封还加印了300枚,送给参加外经项目的每个成员和协作单位。这套纪念封是银光集团集邮史上的第一次,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记者:史巍)

原文网址:
  1. http://www.yghg.com.cn/zf11_news.asp?id=1936
复制代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爆破库

GMT+8, 2025-1-8 21:39 , Processed in 0.05251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