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库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69|回复: 0

数码电子雷管起爆的降振原理及工程实际应用效果

[复制链接]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7万

药卷

库管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6957

积极分子热心同行学习达人共同进步爆破达人雷管达人炸药达人

发表于 2016-5-11 15: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薛 里1 刘世波1 伏天杰1 李子华2 刘光铭2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2.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1)
      
       摘要:文章对高精度电子雷管减振的主要原理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首先利用波动理论分析了波形叠加达到干扰降振的条件,并从爆破地震波之间相互叠加干扰降振的原理出发,研究了毫秒延时爆破波形叠加干扰降振时延时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在深圳地铁11号线基坑和隧道爆破工程中进行了成功应用,反映了错相减振爆破设计达到了理想的减振效果。
      
       关键词:微振动;控制爆破;地铁基坑;电子雷管;干扰降振
      
       1 引言
      
       数码电子雷管是一种可以任意调节并实现精确延期发火时间的新型电雷管,延期精度可以达到1ms,同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是近年来起爆器材领域里新进展之一,被称为爆破技术的一场革命。目前国内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安全、高精度、宽延期范围、在线可编程的电子雷管,且已成功应用于多项交通、市镇、矿山等重点工程,其显著地降低振动、改善爆破块度、提高炸药利用率和爆堆松散度的优势已逐渐得到体现。
      
       电子雷管可以有效降低爆破振动的特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国内外众多应用实践表明,使用电子雷管可以降低振动30%~60%,但其减振的机理还处于探讨阶段。郭学彬等[1,2]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论证了微差爆破干扰减振存在的条件。魏小林等[3,4]集合之前的研究成果,采用电算和提取子波的方法研究了精确延时干扰减振技术,为干扰减振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献[5]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认为错相减振的机理在于通过精确的起爆延时间隔设计,从而使爆炸波到达被保护点时相位错开约1/2周期。陈继强等[6,7]通过对爆破地震波形的变化特征和微差爆破地震波的段间叠加特性的分析,从而提出确定微差爆破合理间隔时间应考虑距离因素的观点。郭学彬[8]认为使相邻段别的爆破地震波的主振相在时间上错开,就可以获得较明显的降振效果。
      
       本文利用波动理论分析了波形叠加达到干扰降振的条件,并在深圳地铁1l号线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很好的减振效果,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2电子雷管降振原理
      
       2.1波的叠加性
      
       当两个或多个扰动同时传到某一点时,这点的总状态参量等于这两个扰动或多个扰动在这点的参量代数和,即所谓的波的叠加性。两波相遇时,质点振动速度、振幅和应力发生叠加,但波的频率和波速不发生叠加,每个波仍继续按照原来的传播方向、速度进行传播。
      
       设波幅相等、频率相近并满足连续频散关系的两个谐波uocos(ω1t-k1x)和u0cos(ω2t-k2x)沿相同方向传播,则两者叠加的结果可以写成:
      
      
      
       式中,△k=k2-k1,△ω=ω2-ω1,ω=(ω1+ω2)/2,k=(k1+k2)/2。由于频散关系是连续的,当ω1接近于ω2时,k1接近k2,则△k及△ω均趋向于零。
      
       可以看出式(1)的第一个因子是合成波形的包络线,通常称为波包或调制波,第二个因子为高频载波。这两个因子的传播速度通常是不同的,由这两个谐波组成的波群所携带的能量的传播速度,即振幅的传播速度或波包的传播速度,称为群速度。由式(1)的第一个因子可知群速度为:
      
      
      
       当ω1趋于ω2时:
      
      
      
       在频散情况下,Cg与相速度c=ω/k一般不相同,所以波包内载波的相位在不断地变化。
      
       2.2系列谐波叠加
      
       实际工程中出现的暂态波是具有连续频谱的一系列简谐波的叠加,考虑以频率ωo为中心的频带((ω0-△ω,ωo+△ω)内具有频谱密度U(ω)和频散关系k(ω)的所有谐波的叠加,叠加的表达式为:
      
       (4)
      
       假设在频带宽度2△ω内,U(ω)近似为常数Uo,在式(4)的积分区间内将波数k(ω)在ωo附近作泰勒展开,略去二阶以上极小值,可得
      
      
      
       式中,ko=k(ωo),将上式代入式(4)并完成积分运算后得到
      
      
      
      
      
       式中,Uo=U(ωo),φ0为Uo的幅角。对于给定时刻t和t+△t,在合成波动中能量集中于一个主要波包,波包的包络线形状由式(5)中的因
      
       子 控制,并以群速度cg向前传播。
      
       因此每个波群的包络线在传播过程中是不变形的,如果在频带(ωo一△ω,ωo+△ω)上考虑频谱密度U(ω)的变化,或在波数展开式中计入高阶小量,则波包也可以散开,因此稳态波群只能在特定频带内形成。群速度与相速度的关系可由群速度定义式(3)导出,注意到ω=kc,并将波数k或角频率ω分别视作独立自变量,则
      
      
      
       如果相速度与波数或频数无关,即无频散,则群速度与相速度相等,若取波长λ为自变量,注意到k=c-2π/λ,可得
      
      
      
       通常,将 情形称为正常频散。就正常频散m言,群速度小于相速度。
      
       2.3波的干涉条件
      
       虽然爆破振动波的波形并不完全符合正弦波,但当两个振动波错峰叠加时,还是可以借鉴和参照正弦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情况进行分析。设在弹性系统中传播的两列简谐波具有相同的振幅、频率和传播方向,只是相位不同。设两列波的振幅为U,频率为ω,相位分别为α和β,则它们的运动方程可写为如下形式:
      
       y1=Ucos(ωt+α) (11)
      
       y2=Ucos(ωt+β) (12)
      
       则线弹性系统地上任一质点在t时刻振动的位移为:
      
       y=y1+y2=2U[cos(ωt+α)+cos(ωt+β)]
      
      
      
       对式(13)进行分析,-l≤y1≤l,-1≤y2≤1,t为任意值,即t∈(0,∞),所以有-1<sin要使式(13)满足叠加相消的条件,两列波叠加后振幅不增大,即小于等于两者中幅值较大的一个。而若要-1≤y≤l,则需 根据以上条件,如果α-β满足:
      
      
      
       则两列波是叠加相消的,此时的相位差也可认为是两列波开始传播的时间间隔。所以,对于主振周期为T的两列爆破振动波,当间隔时间△t满足:
      
       (3k+1)T/3<△t<(3k+2)T/3 (15)
      
       在能产生叠加的情况下,两列振动波就能达到不同程度的叠加相消。
      
       对于爆破振动,主振主要发生在前面1~2幅波,后面的波振幅很小,因此主要是促使前面的几幅波发生叠加,式(15)可改写为:
      
       T/3<△t<2T/3 (16)
      
       3工程应用
      
       3.1 工程概况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1号线工程福永站~地下-高架区间分界段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福永站至桥头站之间宝安大道下。福永站为地下2层车站,基坑深17m,开挖方量约80000m3,设计采取明挖法;区间长约654.5m,地下线拟采用马蹄形断面,隧道埋深0~10.133m,初步设计拟采取暗挖法+明挖法。周边环境非常复杂,施工场地两侧有许多厂房、办公楼以及给水、电信、电力、燃气等管线,其中DN500mm次高压(1.6MPa)燃气管道距基坑边最近距离只有12m,埋深约1.86~2.39m,要求振速控制在2cm/s以内,是影响施工设计控制的重点。综合考虑环境、工期等因素,决定采用电子雷管进行爆破开挖。
      
       3.2爆破试验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知道,产生干扰降振的关键技术是确定合理延时时差,保证波形能发生错相叠加,达到减振的目的,因此在正式爆破前需通过爆破试验来确定最佳延时时差;另外通过几次试爆还可以得到该地质条件下的振动衰减规律和施工工艺,为优化爆破设计和编制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依据。爆破试验分露天爆破和隧道爆破两项,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3.2.1基坑露天爆破
      
       该延时时差和地质条件、地形条件、爆破方式、装药结构等因素有关,为了确定适合本工程的最佳延时时间,设计了单孔和群孔共9个试验组,群孔爆破试验采用由8~20ms不同秒量的延时间隔。通过对爆破振动波形进行分析,最终确定适合本工程的延期时差。
      
       为了满足粒径要求,降低大块率,满足爆破、挖装、运输效率的最优化,满足振动控制要求,主爆破区域钻孔直径不宜选择过大。根据工程经验,本工程浅孔爆破钻孔直径选择d=76mm。由于爆破区域内多为泥岩、砂岩,应针对不同的岩石类型,选用不同的炸药单耗。由以往工程经验,炸药单耗应在0.35~0.4kg/m3。
      
       第一组试验,为16个孔,孔深3.2m,孔间距为1.6m×1.7m,每孔的药量为3kg。第一个孔单独响,响完280ms后,其余的孔以17ms间隔逐孔起爆,起爆顺序及延时秒量如图1所示。通过这组试验可以得到单孔的振动波形参数和群孔延时17ms的振动情况。
      
      
      
       另8组为不同延时间隔的爆破试验,延时设置情况见表1。前5组为4排孔,分两个延时时差,第6组为3排孔,分别设置了3种不同的延时时差,最后2组分别试验了不同孔间和排间的延时时差。试验中各孔的装药量均与第一组相同。
      
      
      
       3.2.2隧道爆破
      
       隧道爆破试验在进口端进行,孔径为40mm,先进行3组单孔试验,然后做5组全断面群孔试验。单孔试验,药量为1kg,群孔试验采取进尺1~1.5m全断面开挖,孔间延时分别为3ms、4ms、5ms、6ms、7ms,可根据试验效果,补充几组试验,确定减振效果。群孔爆破孔位布置及延时设置如图2所示。
      
      
      
       3.3测试方案
      
       测试采用TC-4850爆破测振仪和三向速度传感器。传感器安装在爆区一侧,共布设5个测点,距爆区分别为10m、21m、35m、49m和87m,其中4号测点布设在次高压燃气管上方,通过多次测试结果来分析得到最佳延时时差和回归得到振动衰减规律。
      
       隧道监测,同样是布设5个测点,测点1布设在拱顶正上方,其余4个点依次按不同距离向路一侧布设,其中4号测点布设在燃气管上方。
      
       3.4测试结果
      
       3.4.1基坑露天爆破
      
       第一组试验,爆后最远的5号测点未触发,其余均采集到振动波形,图3为3号测点的振动波形图。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单孔爆破的主振周期为20~35ms,根据现有的理论,认为要达到波形叠加减振的效果,孔间延时为10~17ms较为合理。另从z轴的振动波形看,群孔爆破的振速值明显小于单孔的振速值,说明群孔爆破发生了波形叠加,振速降低。
      
      
      
       电子雷管爆破振速均匀分布,主振频率较高,降振效果显著。
      
       通过一系列试验发现,在单响药量相同的情况下,当孔间延时为l7ms时,振速最小。图4为第2组试验孔间延时分别为9ms和17ms时3号测点的振动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延时间隔为17ms时,振速值明显小于9ms时。通过追加几次试验,结果相同。
      
      
      
       通过后面几组的一系列试验发现,在该地质地形条件下,采用17ms的延时间隔,可以达到较好的减振效果,振动值最小,在后期的爆破施工中统一采用延时17ms的逐孔起爆形式。
      
       3.4.2 隧道爆破
      
       从监测结果来看,不论采用何种延时时差,燃气管线上方的振动值均未超出设计值,因此延时间隔为3~7ms时,爆破均不会对燃气管线产生影响。以拱顶正上方测点测试结果来分析干扰减振效果。图5所示为该测点单孔振动波形图。
      
      
      
       单爆孔爆破往往只有一对主波峰波谷,其余为小幅的余振,振动最大值一般都出现在第一个波峰处。单爆孔爆破主振频率大致在65~82Hz范围内,主振波周期在10.2~12.4ms范围内,最大振速值出现在3.1~3.9ms处,根据式(16)知道,当主振周期为12.4ms时,产生干扰减振的时差为4.1~8.3ms,当主振周期为10.2ms时,产生干扰降振的时差为3.4~6.8ms。
      
       通过群孔试验结果可以看到,当延时时间间隔在4ms以下或6ms以上时,爆破振速均大于1.2cm/s,但当延时时间间隔控制在4~6ms之间时测点振速均在1.2cm/s以内,因此在实际施工中以4~6ms作为延时间隔进行爆破作业。
      
       3.5爆破方案
      
       3.5.1 基坑爆破
      
       基坑主爆区每次爆破布孔不超过6排。采用梅花形或长方形布孔,堵塞长度2.5m。各雷管脚线并联接入起爆主线上,逐孔起爆,延时时差为17ms。
      
       3.5.2隧道爆破
      
       隧道爆破采用掏槽孔孔间延时为4ms,其余孔延时间隔为6ms,入口段采用上下台阶开挖,进深20m后采取全断面开挖。平均单耗为0.9kg/m3。
      
       3.6爆破效果
      
       工程于2013年7月首次采用该工法进行了试验爆破,到目前为止,包括福永车站和福桥区间段在内,共进行了上百次爆破,基坑已接近完工,取得了良好的爆破效果,保证了周边建筑、设施的安全,满足了工程的进度。爆区西侧的次高压燃气管的要求振速是小于2cm/s,从第三方监测的结果看,实际爆破中该处的振速最大值为1.4cm/s,大部分小于1cm/s,振动控制效果明显,图6所示为施工中在次高压燃气管上方测点的一次爆破振动波形图,振动速度未超出控制标准,且波形振幅在一定范围内分布均匀,达到了很好的控制爆破振动的效果。上述爆破监测数据表明爆破设计方案是成功的,爆破振动不会对周边建筑设施造成危害,也不会影响次高压燃气管的安全运营。
      
      
      
       4结论
      
       通过波动理论对干扰减振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基本一致;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得到露天大直径浅孔台阶爆破最佳延时间隔为17ms,隧道爆破孔间间隔时差延时为4~6ms时,可以达到波峰错相叠加的减振效果,该结论在随后的工程应用中达到了显著的降振效果,可为以后的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对于隧道爆破,一次性使用的电子雷管较多,成本较高,后续可研究电子雷管和导爆管雷管混合起爆的可行性,在控制振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成本。
      
       参考文献
      
       [1]郭学彬,张继春,刘泉.微差爆破的波形叠加作用分析[J].爆破,2006,23(2):4~8.
      
       [2]甄育才,朱传云.中远区微差爆破振动叠加效应直影响因素分析[J].爆破,2005,22(2):11~16.
      
       [3]邢光武,郑炳旭,魏晓林.延时起爆干扰减震爆破技术的发展与创新[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9,29(4):95~97.
      
       [4]魏小林,郑炳旭.干扰减震控制分析与应用实例[J].工程爆破,2009,15(2):1~6.
      
       [5]田振农,孟祥栋,王国欣.城区隧道电子雷管起爆错相减震机理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2,2l
      
       (31):108~111.
      
       [6]陈继强,刘为洲.多孔爆破振动强度的单孔波形叠加计算[J].金属矿山,2000,8(290):23~25.
      
       [7]张光雄,杨军,卢红卫.毫秒延时爆破干扰降振作用研究[J].工程爆破,2009,3(15):17~21.
      
       [8]郭学彬,张继春,刘泉,等.微差爆破的波形叠加作用分析[J].爆破,2006,2(23):4~9.
      
       摘自《中国爆破新进展》
      
      
原文网址:
  1. http://www.cbsw.cn/news.do?newsId=92187
复制代码




上一篇:PBX炸药在摩擦作用下的点火起爆研究
下一篇:折叠爆破技术在框剪结构大楼拆除中的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爆破库

GMT+8, 2024-6-2 14:47 , Processed in 0.21391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